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大山深处黄鹤飞 探寻精准扶贫的“长沙样本”

[日期:2015-10-2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日前,黄鹤村的孩子们正在拥有与城里学校一样标准的现代化黄鹤学校广场上开展课外活动。长沙晚报记者周柏平 摄

日前,黄鹤村的孩子们正在拥有与城里学校一样标准的现代化黄鹤学校广场上开展课外活动。长沙晚报记者周柏平 摄

  距离长沙市区130公里,宁乡最西部的沩山南麓——巷子口镇黄鹤村,村民勤劳,民风淳朴,这里曾是宁乡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易祓的故里。多年来,状元故里的高山人家却一直过着“望山兴叹”的穷日子。

  转机出现在2年多前。

  放眼今日的状元故里——翠绿的山,清澈的水,层层叠叠的果林菜地,精美的农家小屋、乡村校舍,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山水田园风光,一幅秀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舒展开来。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长沙这一建设扶贫示范点脱贫致富背后的成功经验。

  黄鹤之困

  “白龙穿出茶盘坳,黄鹤飞来果盒山。”一副流传久远的对联,道出了黄鹤村村民祖祖辈辈对山外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

  黄鹤村辖19个村民小组,其中7个组的村民居住在海拔数百米的高山上;村域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五分林地两分荒,两分水田一分房”的状况困扰着这些山里人家。

  “几个月没下过山是常事。”年近七旬的村民孙百良告诉记者,村里石峰片有百余人住在山上,修通出山的公路是大家最期盼的事情。

  村里唯一一所合平小学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多名农家孩子每天挤在破旧的校舍里上课,土堆上的大石板就是饭桌,大冬天里,孩子们蹲在操场上围成一圈吃午餐。“很多城里老师不愿意来,条件太苦。”在此坚守耕耘了20多年的薛秦校长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栋现代化教学楼,让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上课。

  “村民没有技术,村里没有产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在家里种田,想要腰包鼓起来,很难!”

  “山区最需要的是水源!前不久遭旱灾,庄稼受损,看着就心疼。”

  “村里的卫生室条件太简陋,药物种类少,好多药还得跑到县里买。”

  ……

  贫穷之困,让这些山里人家对大山外面的幸福生活有着太多渴盼。

  黄鹤之变

  扶贫扶到大山深处,帮扶帮到最困难的地方。

  2013年,大山深处来了“远亲”——黄鹤村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建设扶贫村,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对口联系这个村子。

  “抓建设扶贫工作若不能推动农村发展、不能改善民生,工作就会流于形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易炼红在村子禾场上的一席话让乡亲们心里有了底。

  “新建村部是件大好事,但要把钱花在*刃上,不能贪大求全、造成浪费。村部建好后要成为所有村民的活动中心、信息中心和致富培训中心,不能变成村干部的私享。”这是易炼红当初针对改扩建村部一事提出的明确要求,村民们记忆犹新。事实证明,这也成为日后黄鹤村“精准扶贫、实字当头”的最好诠释。

  两年多的时间里,四赴黄鹤村,易炼红把村子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每次来都是一次倾心交流,每次来都是一次对症下药,每次来都是一次部署落实。建设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针对村民们最强烈的诉求,一轮又一轮多措并举助推“黄鹤”展翅腾飞的发展计划陆续启动。

  有了“带头人”和“主心骨”,黄鹤之变悄然发生。

  市委办公厅扶贫小组进驻黄鹤村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决定发展现代农业,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苦了一辈子的村民们开始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黄鹤村高海拔的地势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黄桃种植。自2013年起,村里建起了3个黄桃种植基地,124户共种植了1200亩黄桃。“到明年7月,村里的黄桃就要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到4万元。”果农孙徐文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多亩荒山,种上了黄桃。

  如今,村里成立了专业化的水果蔬菜种植合作社,既盘活了土地又带动了村民致富。看着“孙徐文们”的地里收成喜人,一些对发展水果产业心存疑虑的农户在思想上松了绑,大伙儿纷纷效仿,种起了高山水果和蔬菜。

  山高路远,好吃的瓜果蔬菜如何卖出去?扶贫小组和村民们一起想办法,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城里的生鲜超市构建起了联网销售,生意一下火了起来。

  “开启微信平台后,香港元朗和湾仔都有了我们的客户。”村民易红科的蔬菜基地发展到了500亩。“我读书当不了状元,但在种菜这件事上,我要争当一回状元!”

  “扶贫工作要做到一户一档、一家一策、一扶到位。”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夏建平对扶贫小组的要求很明确,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都要落到实处,唯有硬碰硬的工作举措,才能换来实打实的成效业绩,才能引领带动基层组织成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很快,扶贫小组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一道,联手唱了一出改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条件的“重头戏”。

  50多户家庭长年居住在海拔数百米的高山上。2014年,市、县有关部门为这些高山人家“下山”新建了水泥路,同时启动安居工程建设。当年春节前夕,这些家庭全部搬入新居。

  合平小学校长薛秦20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今年春季,建成一新的黄鹤学校正式投入使用。看着孩子们在操场欢呼雀跃,薛秦热泪盈眶。

  3年里,一组组数据刷出新变化:新建村级公路4公里,硬化11.3公里,对31口山塘进行了整修,对10.3公里河道进行了整治;新建2个蓄水池,解决了500名村民饮水难题;12户居民集居点和58户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今年7月1日,包括村卫生室、便民服务站、村民议事厅、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等在内的村公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人勤地不懒,田里长出来的都是希望。”在村部会上,和黄土地打交道的普通农民的话语竟满是诗意。从看得见的变化,到人心的改变,黄鹤村正在脱胎换骨。

  黄鹤之路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方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发生“黄鹤之变”呢?一个偏远的建设扶贫示范点带来了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一个好班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两年多来,黄鹤村以村支部为核心抓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设立群众意见箱,召开村民座谈会,入组进户走访……村支两委自觉接受全体村民监督,使村级管理做到了“有章理事”,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村支书告诉记者,凡事问计于民,群众强化了主人翁意识,把村里的事情都看成自家的事情。

  点亮一盏灯,光照一大片。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培育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传、帮、带,辐*带动其他群众脱贫致富,这是黄鹤村建设扶贫创造的典型模式。

  ——一条好路子。

  从“望山兴叹”,到“靠山吃山”,扶贫小组向我们分享了一个理念——投资更要投智,“输血”更要“造血”。

  “靠山吃山”发展起来的特色果林、蔬菜等产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这就是有力的佐证。黄鹤村的扶贫工作,在抓产业、帮民富上下了很大功夫,由此把扶贫重在扶智、“输血带动造血”的理念大力强化,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提升了劲头。

  ——一套好机制。

  机制一活,全盘皆活。黄鹤村在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抓产业发展上,既用好了各级助推这一手,也用好了市场搞活这一手,农业产业基地和村级农村合作社组织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青山绿水间,改头换面的不仅是村容村貌,一些更大的变化令村民惊喜——带队驻村搞扶贫的市委办公厅干部易立民一语道破:“今年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里考上了9名大学生,创下历史纪录,发展带来的进取拼搏的精气神才最令人欣慰。”

  “希望乡亲们彻底告别贫困,大步奔向全面小康!”这个秋天,易炼红又一次来到村子里,与村民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建成一个更加秀美、富裕、和谐、幸福的黄鹤村。”市委书记的一席话,给大山深处勤劳的人们又一个美好的期许。

  发展永无止境。黄鹤村,这个西部山区的小村庄正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黄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