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去茶馆戏园,韵一种老长沙的味

[日期:2017-05-14] 来源:  作者: [字体: ]

知名笑星熊壮(左)与刁子。 图片均为徐晖铭摄

徐绍清雕像

“胡大姐,我的妻,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啰?”泡杯清茶,搬把椅子,在老街的茶馆或戏园听戏,曾经是长沙人喜闻乐见的消遣方式。但随着歌厅、酒吧等更时尚休闲方式的普及,这一传统渐渐被长沙人所淡忘了。不过最近,长沙的老茶馆老戏园似乎又有了复兴的迹象。每周二至周五晚上8时,在太平街江西会馆长沙老戏园,知名的湘剧、花鼓戏、相声演员便会在此与观众欢聚一堂;而在长沙城北湘春路画意江南茶楼,每周六晚,红星曲艺传承社的掌门人芦克宁便会带着他的弟子给观众带来快板与相声。老长沙的韵味又回到了市民生活中。

  民国年间 长沙陆续开办50来家戏园

  湘剧、花鼓戏、*词,长沙一城地方戏曲曲艺种类着实不少,好热闹的长沙人又对看剧听曲有着天生的热爱。而除了庙会之外,容纳这些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所无外乎两种:下里巴人的茶馆和阳春白雪的戏园。

  一杯白沙水,几片茶叶,便可泡出倾城的茶香。老长沙的茶馆多得数不清,老龙潭的沙河茶馆、碧湘街的达仁楼、南门口的庆兴楼都是当时长沙的老字号,有首打油诗“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便描述了长沙当时茶馆的兴旺景象。长沙史志专家陈先枢还把西牌楼的洞庭春茶馆、黄兴南路的德园、八角亭的大华斋、老照壁的徐松泉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茶馆。

  而有人气的地方自然就是生意活络的地方,不少民间艺人便在茶肆里卖唱表演。据史料记载,百年老店洞庭春就是被茶汁浇沃的戏窝子,店里供应珍珠烧卖,糖、肉、盐菜来佐茶看戏,楼座备有布吊扇由人拉扯取风,每天有专人送发戏剧节目单。听说,当年湘剧班里有个男旦演员梁八爹,每天到洞庭春呷茶,都带年少的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家)去坐茶馆,唱“桌子戏”。

  长沙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老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一声”。彭爹就是著名的“长沙*词活化石”彭延坤。当时,彭延坤抱着月琴,在桌子旁低吟浅唱,便能吸引茶客无数。

  而在娱乐方式并不发达的当时,能赶场庙会、去戏园子里听戏就更是一场盛事了。长沙人、清代戏剧理论家杨恩寿在其著作《坦园日记》中就记载了60多处戏台子,其中长沙有55处。这位“戏痴”看遍长沙城,去得最多的便是今天的火宫殿、当时的祝融宫,有记载的共计40次。不过现在火宫殿人气很旺,当时的祝融宫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杨恩寿在接踵摩肩的人群中常常被挤得脚不沾地,而万寿宫和长沙城隍庙都是杨恩寿常去之地。

  民国年间,长沙渐渐有了固定的戏园与剧场,长沙一城陆续开办有50来家戏园,当时的茶园戏场寿春园、景星园、湘春园被长沙的戏迷、票友并称为湘剧三大名园。

  我们翻阅历史可以发现,这些宾客云集的茶馆戏园多分布在湘春路以南、南门口以北的区域内,以坡子街及五一大道两侧最为密集,这也是一直以来长沙城的最中心。如今,江西会馆长沙老戏园就坐落在太平老街、贾谊故居的对面,地理位置本身就象征着一种传承。

  长沙老戏院老板邱建荣介绍说,他之所以创办长沙老戏园,就是他不想看到省会赫赫有名的太平街只是小吃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全国各地冠名历史文化老街的街道太多了,但它们大多数都成为小吃和购物一条街,千街一面,太过平庸。太平街是一条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老街,江西会馆对面就是贾谊故居。他愿意发掘长沙生动的曲艺文化,让老街上回响“地道长沙话唱出的精彩湖南腔”,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活起来,让精彩的湖南曲艺绊住外地人逛街的匆忙步伐,更留住长沙人对本城文化痴心守候的眷恋。

  画意江南茶楼坐落在湘春路上,画意江南茶楼表演的红星社相关负责人王祖洪告诉记者:“从形式上我们就有意去继承和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增加一些仪式感。比如有客人进来听节目,在入门的时候会有专人帮着挑帘子,这代表着对客人的敬重。相声里还有个行话,叫‘板凳头’,最早的时候,相声一讲就是大半天,下午场的客人走了,但晚场的客人还没到,场中还有客人,总不能让人干坐着。这时就会有位行家里手,上场来一段单口相声,把场内的客人留着作为过渡。长沙城有时很堵,客人到得参差不齐,我们也有人来当这个传统的‘板凳头’。”

  湘剧有“五大名旦” 花鼓戏有“四大天王”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茶馆戏台多了,唱戏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也就多了。有了角色,自然会有所谓“名角”。王祖洪就表示:“有人说戏曲曲艺是以故事演歌舞,有人说是以歌舞演故事,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曲艺中很多故事,比如《空城计》《单*赴会》其实观众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观众来戏园听戏看曲并不是好奇故事怎么样发展,会有怎样的结局,而是去看演员的表演。所以大家下意识地会说,我去看梅兰芳了,我去看马三立了,而不会说我去看《单*赴会》了,我去看《贵妃醉酒》,大家看戏都是冲名角去的。”

  民国时期长沙看戏之乐已蔚然成风,上世纪30年代,长沙的报纸副刊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是“梨园花絮”,湘剧女艺人旦角是这个栏目的重要题材。当时明德中学有位叫郑际旦的国文教员,擅长诗词,酷嗜湘剧。曾在报纸上以诗、词、歌、赋4种文体品评了长沙城的“湘剧四大名旦”。因为其文采绚丽,这篇文章也不胫而走,而受其点名的郭福霞、郑福秋、黄福艳、彭福仙的4位旦角也成为享誉全城的人物。而当时有位报社主编并不服气他的排名,认为湘剧女旦中彭福娥演艺不亚于前4人,便以“黄衫客”知名,用古传记体的形式,撰写《湘剧五大名旦传》,刊之报端,四大名旦顺势变成了“五大名旦”。此外,“湘剧高腔大王”、湘剧艺术家徐绍清也从民国年间一直活跃到解放后。

  湘剧一直是湖南地区的传统剧种,后来受到江西地方戏剧的影响,湖南的花鼓戏又兴盛起来,一直流行至今。而花鼓戏自然也有自己的台柱子。长沙老戏园的资深花鼓戏表演者钟君伟就向记者介绍道:“湘剧历史悠久,有不少名角名旦,而花鼓戏也不乏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我们业内就把龚谷英、钟宜淳、刘赵黔、李小嘉四位老师叫做‘四大天王’。”

  如今,茶馆戏园的台子上也不乏名角,因出演《一家老小向前冲》中“祝婶子”一角而被观众熟知的刘赵黔老师,目前仍活跃在江西会馆长沙老戏园的舞台上。而近期,长沙老戏园引入“笑工厂”,更是让戏台上添了另一位名角——大兵。

  大家都很熟悉的周卫星也经常在长沙老戏园登台表演节目,记者采访当日,就见到他的形象出现在了戏园附近的宣传海报上。新生代相声演员刁子和熊壮也在湖南电视台的诸多综艺节目和地铁屏幕上的小短剧中成为了观众的熟脸。

  票价亲民 过去银元一角 现在80来块

  时至今日,长沙一些老字号茶馆仍卖着3块钱一碗的茶吸引着念旧的老人们。而如此亲民的价格,茶馆的主要顾客自然不是达官贵人,茶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种“草根”属*。1936年的《长沙市指南》就写道,当时茶馆的主要顾客“以车夫、菜贩居多,中下阶级,亦复不少。”

  民国记者严怪愚同一时期的新闻报道《茶馆里的众生相》也佐证了这一点:长沙的茶馆不是士绅阶级、不是有闲分子消遣的地方。一般来说,茶馆是劳动阶级的休憩处,是无业游民饱肚的地方而已。当时老字号中就有手艺工人偏爱老照壁徐松泉,行栈老板及上街先生、经纪人则爱在西牌楼洞庭春茶馆聚会等说法。

  而如今流连于茶馆戏园的人士又是哪些呢?邱建荣就介绍:“我们营业以来吸引了不少顾客,老的少的各个年龄段都有,也有爷爷辈带着孙子辈来听戏的,也有80后、90后。不过相对而言,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我们主要的受众群体还是中老年人。在他们成长的时代戏曲是流行的娱乐方式,听戏的习惯也就保存了下来。”

  而驻扎在画意江南茶馆的红星曲艺社,除了师傅芦克宁之外,团队成员以80、90后年轻人为主,他们希望吸引的也是同样的年轻群体。王祖洪就向记者介绍:“为了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年轻粉丝,我们十分注重在表演中注入‘时尚长沙’元素,段子的编排也紧跟时事。之前老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去世,掀起了一阵怀旧之风,我们就紧接着推出了《歪评西游》,最近国外螃蟹泛滥,网上都调侃说放中国人过去吃就没事了,我们也把这个段子写进了《‘吃’心不改》里。”

  听戏看曲的票钱历来是不高的,茶馆本身不要票钱,点杯清茶便可落座,艺人演完一段敲敲锣鼓,伸出小碗来讨点赏钱,一般叫做“打铃钱”。在座的茶客捧钱场的扔几个铜板,捧人场的鼓鼓掌不给钱也就对付了。而戏园的票价也是“亲民”的,据史料记载,1925年,孙中山逝世,全国一夜停止娱乐,导致长沙剧场戏园上座率低落。由湘春园发起,戏园将每日演出时间,改为三场,每场演出折子戏四出,日中二场,每场仅收铜圆160文(折计约合银元五分),晚场改铜圆三百文(约计银元壹角)。

  时至今日,长沙的茶馆戏园仍旧保持着低廉的票价。据记者了解,长沙老戏园一张票80元便可入座,画意江南茶馆的表演票价分两个档次,有60元的,有80元的,通过官方微信号订票还能享受20元的折扣。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